妊娠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晚期出现的以肝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罕见危重疾病,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遗传代谢缺陷等因素有关。
妊娠急性脂肪肝的发病与妊娠后期激素水平剧烈变化相关,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干扰线粒体脂肪酸氧化过程。部分患者存在长链3-羟基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等遗传缺陷,导致脂肪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会使肝细胞脂肪沉积,最终引发微泡性脂肪变性。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进行性黄疸等消化系统表现,伴随乏力厌食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高、凝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血糖、肝性脑病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Swansea标准是主要诊断依据,需满足呕吐、腹痛、肝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尿酸升高、低血糖等6项以上指标。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密度降低,但肝活检仍是确诊金标准。需注意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HELLP综合征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确诊后应立即终止妊娠,这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需进行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等器官支持治疗,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可静脉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改善肝功能,必要时考虑肝移植。重症患者需转入ICU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
及时终止妊娠后多数患者肝功能可逐渐恢复,但再次妊娠复发概率较高。存活患者应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建议避孕或严格监测后续妊娠。需长期随访肝功能,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低脂均衡饮食。
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避免高脂饮食和饮酒。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再次怀孕前需全面评估风险。日常注意观察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等异常症状,出现不适立即就医。保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需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