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加热后产生的油烟可能增加致癌风险,尤其是高温烹饪时产生的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油烟中的有害成分与烹饪温度、油品种类及使用习惯密切相关。
植物油在高温下发生热氧化反应,产生醛类、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大豆油、菜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更易在高温下分解。长时间反复使用的食用油会积累更多氧化产物,煎炸食物时油温超过180摄氏度会显著增加有害物质释放。中式爆炒、煎炸等烹饪方式因局部高温易使油脂裂解,产生大量含苯并芘的颗粒物。抽油烟机性能不足或通风不良时,人体吸入的油烟浓度更高,可能诱发呼吸道黏膜损伤。
使用花生油、椰子油等热稳定性较好的油脂可减少油烟产生。控制油温在160摄氏度以下,避免油冒烟后再下锅食材。定期更换煎炸用油,同一批油使用不超过3次。选择具有高效过滤系统的抽油烟机,烹饪时保持厨房空气流通。特殊人群如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减少高温烹饪接触。
建议采用蒸煮、凉拌等低温烹饪方式替代爆炒煎炸,烹饪时全程开启抽油烟机并延长排风时间。定期清洁厨房油垢,新装修厨房可考虑安装外排式抽油烟机。出现持续性咳嗽、咽部异物感应及时进行呼吸系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