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艾滋病需要结合HIV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以及临床症状等证据。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诊断需通过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HIV抗体检测是诊断艾滋病的主要依据,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初筛试验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确证试验采用免疫印迹法。感染HIV后2-8周可检测到抗体,窗口期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检测阳性表明感染HIV,需进一步评估免疫功能和临床症状。
HIV抗原检测可检测病毒p24抗原,感染后2-3周即可检出,比抗体检测能更早发现感染。抗原检测常用于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筛查,但单独使用可能出现假阳性,需结合抗体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HIV核酸检测通过PCR技术直接检测病毒RNA,可在感染后1-2周检出,是诊断窗口期感染的重要方法。核酸检测灵敏度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婴儿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病毒载量检测也是判断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估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500-1600个/μL。HIV感染后CD4细胞逐渐减少,当低于200个/μL时可诊断为艾滋病。CD4/CD8比值倒置也是免疫功能受损的表现,需定期监测以评估疾病进展。
艾滋病期患者常有持续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等消耗症状,以及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常见机会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等。卡波西肉瘤和淋巴瘤是常见肿瘤。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测可确诊艾滋病。
艾滋病诊断需综合多项证据,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坚持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病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机会性感染,保持良好心态和营养均衡,定期复查免疫功能。HIV感染者应避免高危行为,防止病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