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权威问答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淋病有哪些传播的途径呢?
病情描述:
我在电视上看到说淋病的传播途径会通过毛巾传染,淋病有哪些传播的途径呢?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 陈腊梅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做好个人防护。

    1、直接性接触传播

    淋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性接触传播。淋病奈瑟菌可通过阴道性交、肛交、口交等性行为传播。淋病奈瑟菌主要存在于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中,性接触时可通过黏膜直接传播。淋病奈瑟菌对干燥、高温敏感,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较短,但性接触时可直接感染。感染后可能出现尿道分泌物增多、排尿疼痛等症状。

    2、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淋病后可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淋病奈瑟菌可通过胎盘、产道感染胎儿。孕妇感染淋病可能导致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可能感染淋病奈瑟菌,引起新生儿眼炎、肺炎等疾病。孕期发现淋病感染应及时治疗,避免母婴传播。

    3、间接接触传播

    淋病奈瑟菌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但概率较低。淋病奈瑟菌可能通过共用毛巾、浴巾、坐便器等物品传播。淋病奈瑟菌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一般需要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病原体才可能感染。间接接触传播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共用私人物品可降低感染风险。

    4、医源性传播

    淋病可能通过医源性操作传播。医疗操作中使用的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淋病奈瑟菌传播。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规范,避免医源性传播。患者进行医疗操作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5、血液传播

    淋病奈瑟菌可能通过血液传播,但较为罕见。淋病奈瑟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播散性淋球菌感染。共用注射器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高危行为可预防血液传播。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预防淋病应注意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避免与淋病患者共用毛巾、浴巾等个人物品。孕妇应定期产检,发现感染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内衣。出现尿道分泌物异常、排尿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淋病后应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或传染他人。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性伴侣应同时检查治疗。

相关文章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是什么症状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罕见病毒,能够引起人类和灵长动物产生出血热,可引起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出血等症状。 埃博拉病毒是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沿岸被发现,属于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其死亡率最高可达90%以上,平均死亡率为50%。其致死原因主要是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可出现发热、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发病2-3天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症状。腹泻持续数天,病程4-5天进入出血期,症状包括呕血、咯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等。
埃博拉可以和新冠结合变异吗
埃博拉和新冠是无法结合变异的。由于埃博拉病毒和新冠病毒的基因结构不同,二者是无法进行结合的。 埃博拉和新冠的结构形态不一样。埃博拉病毒呈丝状体,是单股负链RNA病毒。而新冠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颗粒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由此可见,两者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病毒,是无法进行结合的。
现在埃博拉病毒还存在吗
现在埃博拉病毒还存在,目前已被暂时控制,没有在人类中大规模流行,但仍存在于一些动物体内,与人类共同生存。在现有已知的病毒中,只有天花病毒被人类消灭,埃博拉病毒目前依旧存在,并且暂时并未发现任何特效药可以对抗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出现的原因
埃博拉病毒出现的原因暂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感染埃博拉病毒与接触死亡的猴子、黑猩猩等野生动物有关。通过相关考证和研究发现,蝙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一些动物被蝙蝠咬伤后感染了该病毒,并发生死亡,随后人类接触了这些死亡的动物,发生了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如何确诊
埃博拉出血热确诊可通过临床症状、一般检查和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 1.临床症状:埃博拉属于急性起病,发热迅速并发展为高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咽喉疼痛等症状,存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伴随症状。病程进入3-4天后可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也会持续加重,伴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如皮肤粘膜出血、咳血、便血、血尿等,部分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多脏器受累和休克症状。 2.一般检查:埃博拉疾病可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病毒抗原、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特异性IgM抗体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3.流行病学史:若来自疫区、21天内曾有疫区旅行史,或曾接触过来自疫区的发热者,以及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尸体、排泄物和被感染动物后,有明显发热症状,需多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