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膜壳绦虫病主要由误食感染虫卵的食物或水引起,发病原因主要有接触受污染环境、不良卫生习惯、生食未洗净蔬果、接触中间宿主(如鼠类)、免疫力低下等因素。
短膜壳绦虫卵可长期存活于土壤、水源或物体表面。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泥土、玩具、家具后未彻底洗手,或饮用未经煮沸的生水,可能导致虫卵经口进入人体。虫卵在肠道内孵化成幼虫并发育为成虫,吸附于肠黏膜摄取营养。日常需注意环境清洁消毒,尤其儿童活动区域应定期用高温蒸汽或消毒剂处理。
饭前便后不洗手、啃咬指甲等行为易将虫卵带入消化道。成虫寄生可引起腹痛、腹泻、食欲异常等胃肠症状,严重时导致营养不良。建议养成流动水洗手习惯,使用肥皂揉搓至少20秒,特别注意清洁指缝与甲缘。家庭成员出现感染时需同步进行驱虫治疗。
生吃被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是常见感染途径。虫卵可能通过粪便施肥或鼠类活动污染农作物。食用前应浸泡冲洗并用沸水短暂烫洗,尤其叶菜类需逐片清洗。感染者可能出现肛门瘙痒症状,因成虫节片排出时刺激局部皮肤所致。
鼠类是短膜壳绦虫主要中间宿主,其粪便含大量虫卵。接触鼠类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后未清洁双手即进食,可能引发感染。驱虫治疗可选用吡喹酮片、阿苯达唑片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按疗程服用,避免自行中断导致复发。
儿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功能较弱,更易发生重症感染。虫体大量寄生可能导致肠梗阻或贫血,需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日常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帮助修复受损肠黏膜。出现持续腹痛、血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预防短膜壳绦虫病需注重饮食卫生,避免生食高风险食物,处理食材时生熟分开。定期开展灭鼠工作,保持居住环境干燥清洁。出现不明原因消瘦或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粪便虫卵检测。治疗期间需将内衣裤煮沸消毒,防止重复感染。愈后三个月内应复查粪便,确认虫体完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