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诱因有气温骤降、空气干燥、免疫力下降、人群聚集传播、慢性疾病影响等。秋季感冒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可通过多饮水、保持室内湿度、适当休息等方式缓解。
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气温骤降容易导致人体受凉。寒冷刺激会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降低,病毒更容易侵入。建议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出现打喷嚏、畏寒等早期症状时可饮用姜茶驱寒。
秋季空气湿度降低,干燥环境会使呼吸道黏膜脱水,纤毛运动减弱,清除病毒能力下降。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40%-60%湿度,或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有助于保持黏膜湿润。干燥还可能引发咽喉干痒,可适量食用雪梨、银耳等润燥食物。
季节交替时人体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出现波动,加上秋季日照减少导致的维生素D合成不足,均会削弱免疫防御。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如鸡蛋、猕猴桃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长期熬夜或压力过大者更需注意。
秋季开学、返工等人员流动增加,密闭空间内的飞沫传播风险升高。鼻病毒、冠状病毒等通过咳嗽、打喷嚏或接触污染物品传播。在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习惯。教室、办公室等场所需定期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道屏障功能较弱,更易继发病毒感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免疫应答能力降低,感冒后可能加重原发病。这类人群可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出现持续发热或气促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秋季感冒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饮食上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如西蓝花、柑橘类等。适当进行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但雾霾天应减少户外活动。感冒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每天2000毫升饮水量。若症状持续3天未缓解,或出现高热、胸痛等表现,建议到呼吸内科就诊。平时可通过冷水洗脸、适度耐寒锻炼等方式增强呼吸道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