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好发于面部、胸背等皮脂腺丰富区域。痤疮的发生与遗传、激素水平异常、毛囊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痤疮的核心发病机制涉及雄激素刺激皮脂腺过度分泌油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导致堵塞,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引发炎症反应。青春期激素变化是主要诱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压力、高糖高脂饮食、熬夜等可加重症状。
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粉刺型(黑头/白头)、炎性丘疹型、脓疱型及囊肿结节型。初期多为非炎性粉刺,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红色丘疹、脓疱,严重者形成深部囊肿或瘢痕。皮损常对称分布于面中部、下颌线及胸背部。
通过典型皮损形态和分布即可临床诊断,需与玫瑰痤疮、毛囊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等鉴别。重度痤疮可能需检测激素水平或皮肤镜辅助诊断。特殊类型如暴发性痤疮、药物性痤疮需结合用药史判断。
轻度痤疮可使用维A酸乳膏、过氧苯甲酰凝胶等外用药;中重度需联合口服多西环素片、异维A酸软胶囊等。光动力疗法适用于顽固性痤疮,囊肿型可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所有治疗均需持续8-12周见效。
每日2次温和洁面,避免挤压皮损。选择标注"非致痘"的护肤品,防晒需使用物理防晒剂。饮食控制乳制品、高GI食物摄入,保证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减少复发概率。
痤疮患者应避免自行使用强效祛痘产品导致屏障受损,炎症期减少化妆频率。建议每2-3月复诊评估疗效,瘢痕体质者早期干预可预防永久性痘坑。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时需同步治疗原发病。皮损消退后仍需维持治疗3-6个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