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低热、乏力、肌肉酸痛、过敏反应等。流感疫苗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手段,不良反应多为轻微且短暂。
接种流感疫苗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硬结或轻微疼痛,通常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这与疫苗刺激局部组织产生免疫反应有关,可用干净毛巾冷敷缓解不适。避免抓挠或热敷注射部位,防止继发感染。
部分接种者可能出现37.3-38℃的低热反应,多伴有轻微畏寒或头痛。这是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的正常表现,通常24小时内消退。建议多饮水、保持休息,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
疫苗接种后1-3天可能出现疲倦、嗜睡等乏力症状,与免疫应答消耗能量有关。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香蕉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少数接种者会感到四肢肌肉酸痛,尤其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这种全身反应多与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刺激有关,通常2-3天自行消失。轻度活动如散步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
极少数人对疫苗成分如卵清蛋白、抗生素等过敏,表现为荨麻疹、面部肿胀或呼吸困难。多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接种点均配备急救设备。有严重过敏史者接种前应告知医生,必要时进行皮试筛查。
接种流感疫苗后应留观30分钟,出现持续高热、抽搐、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3天内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建议记录不良反应持续时间及特征,为后续疫苗接种提供参考。对鸡蛋过敏者、急性发热患者、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史者需谨慎评估接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