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压疮、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等危害。瘫痪通常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长期卧床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肌纤维逐渐变细,肌肉体积缩小。这种情况在脊髓损伤、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瘫痪中尤为常见。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肌肉萎缩进程,可采用被动关节活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方法维持肌肉功能。
瘫痪肢体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可能引发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这种情况在偏瘫患者中多见,表现为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等典型畸形。定时改变体位、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可预防关节僵硬,严重者需手术松解。
持续压力使局部皮肤和组织缺血坏死形成压疮,常见于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瘫痪患者感觉障碍无法感知压迫是主要原因。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已形成的压疮需清创换药,严重者需皮瓣移植。
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可能形成血栓,瘫痪患者发生率较高。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穿戴弹力袜、定期被动活动下肢可预防,确诊后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必要时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呼吸肌无力导致咳嗽反射减弱,分泌物潴留易引发坠积性肺炎。高位截瘫患者因膈肌功能受损风险更高。定期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可帮助排痰,发生感染时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严重呼吸衰竭需气管切开。
瘫痪患者需建立系统的康复计划,包括体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维持等措施。营养支持要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预防便秘需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家属应协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定期复查评估功能恢复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发热、肢体肿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