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主要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等。寒邪属于外感六淫之一,具有收引、凝滞的特性,易侵袭人体肌表、经络、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功能失调。
寒邪侵袭肌表时,卫阳被遏不能温煦体表,患者会出现明显怕冷感,即使添加衣被仍觉寒冷,同时因正气抗邪可出现发热。这种恶寒重、发热轻的表现是风寒表证的典型特征,常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治疗需辛温解表,可遵医嘱使用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等中成药。
寒性收引可使经脉拘急,气血运行受阻,表现为头痛连及项背、肢体关节酸痛,疼痛部位固定且遇寒加重。多见于风寒湿痹、肩周炎等病症。日常需注意保暖,急性期可配合热敷或遵医嘱使用追风透骨丸。
寒邪束表会导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患者皮肤干燥无汗。这种表现区别于风热证的多汗,常见于风寒感冒初期。治疗时可饮用生姜红糖水发汗解表,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麻黄汤类方剂。
寒邪犯肺时,肺气失宣,鼻窍不通,表现为鼻塞声重、流清稀鼻涕,分泌物多呈水样。这是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的常见症状。可热敷鼻部改善循环,或遵医嘱使用通宣理肺丸。
寒证患者舌质淡红或淡白,舌苔薄白而润,脉象多浮紧。这种舌象反映机体阳气不足、气血运行迟缓,多见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胃寒腹痛、寒湿泄泻等。日常应避免生冷饮食,可适量食用生姜、肉桂等温性食材。
预防寒邪致病需注意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淋雨涉水,冬季外出时做好头颈、腰腹、关节等部位保暖。饮食上多选用羊肉、韭菜、桂圆等温补类食物,阳虚体质者可定期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若出现持续畏寒、关节冷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风湿免疫性疾病或慢性虚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