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技术可能出现血管损伤、造影剂过敏、血栓形成、脑出血、感染等副作用。神经介入技术属于微创手术,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虽然创伤小,但仍有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血管损伤是神经介入技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操作过程中导管或导丝可能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损伤,导致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撕裂或穿孔。轻度血管损伤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或血肿,严重时可能引发大出血或假性动脉瘤。术后需密切监测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淤血,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造影剂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注射造影剂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对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血栓形成与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有关,血液与异物接触可能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后可能堵塞远端血管,导致脑梗死等严重后果。术中需严格肝素化,术后根据情况继续抗凝治疗。
脑出血是神经介入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动脉瘤栓塞术或血管畸形治疗过程中。操作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或正常血管壁损伤,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需立即进行头部CT检查,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感染风险主要来自手术器械污染或皮肤细菌侵入,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发热寒战等。严格无菌操作、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感染概率。术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需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
接受神经介入技术后应卧床休息12-24小时,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血肿。术后24小时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监测尿量及颜色。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出院后遵医嘱继续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定期复查血管影像学检查。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循序渐进恢复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