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出现内脏痛通常与肿瘤侵犯、压迫神经或器官,以及炎症反应、缺血等因素有关。内脏痛可能由肿瘤直接浸润、内脏器官扩张、化学刺激或治疗副作用引起。
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侵犯周围神经或脏器包膜,例如胰腺癌侵犯腹腔神经丛会导致持续性上腹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钝痛或绞痛,可能伴随体重下降、黄疸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如吉西他滨注射液)、靶向治疗或姑息性手术缓解压迫。
肿瘤阻塞空腔脏器(如肠癌导致肠梗阻)会引起内脏平滑肌剧烈收缩,产生阵发性绞痛,常伴呕吐、腹胀。结肠癌造成的梗阻可通过支架置入或肠造瘘术解除,药物可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控制急性疼痛。
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会释放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刺激内脏痛觉神经末梢。肝癌破裂出血或胃癌穿孔引起的腹膜刺激痛即为典型表现。需联合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镇痛药物(如芬太尼透皮贴剂)处理。
肿瘤压迫血管或形成血栓可能导致脏器缺血,如肾癌栓子引发的肾梗死会产生剧烈腰腹痛。这种情况需评估后采用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或血管介入手术恢复血流。
放疗后肠黏膜炎或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导致的神经毒性可能诱发内脏痛。这种疼痛多为烧灼样或痉挛性,可通过调整化疗方案、使用加巴喷丁胶囊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缓解。
癌症患者的内脏痛管理需多学科协作,结合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建议记录疼痛日记帮助医生评估,避免自行调整镇痛药剂量。适当进行深呼吸训练、冥想等放松技巧,维持低强度活动如散步。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必要时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