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孕妇可通过青霉素注射治疗、定期血清学检测、胎儿监测、剖宫产手术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预防性治疗等方式干预。梅毒通常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或胎儿先天梅毒。
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是孕妇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能有效穿透胎盘屏障杀灭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过敏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改用红霉素肠溶片,但红霉素对胎儿感染的控制效果较差。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吉海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等,需密切观察。
孕妇需每月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监测抗体滴度变化。血清学检测能评估治疗效果,若滴度未下降或出现反弹,提示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检测结果需与基线值对比,结合超声检查综合判断胎儿感染风险。
通过超声检查观察胎儿肝脾肿大、胎盘增厚、腹水等先天梅毒征象。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胎儿贫血情况,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宫内感染。发现胎儿异常时需考虑提前终止妊娠或进行宫内输血等干预。
对于未完成规范治疗或晚期梅毒孕妇,择期剖宫产可降低产道传播风险。手术时机建议在孕38-39周,需在术前24小时额外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该措施不能完全避免母婴传播,新生儿仍需接受预防性治疗。
所有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均需注射苄星青霉素注射液预防感染,剂量根据母亲血清学结果调整。对确诊先天梅毒的新生儿需加用注射用青霉素钠进行10-14天静脉治疗。新生儿需定期随访至18个月,监测非特异性抗体转阴情况。
梅毒孕妇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食用鸡蛋、瘦肉、西蓝花等食物。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具等个人物品,性生活必须使用避孕套。治疗期间每月复查直至分娩,产后6个月、12个月需复查血清学指标。新生儿喂养建议选择配方奶粉替代母乳,直至母亲完成规范治疗且血清学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