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属于头晕的一种,是由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引起的眩晕疾病。
耳石症医学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眩晕。典型症状在躺下、翻身或抬头时突然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发病与内耳椭圆囊中的耳石颗粒脱落并进入半规管有关,通过耳石复位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头晕是包含多种类型的症状总称,除耳石症外还包括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等前庭系统疾病,以及脑供血不足、贫血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非前庭性头晕。前庭性头晕多伴有天旋地转感,而非前庭性头晕常表现为头重脚轻或昏沉感。
耳石症的核心机制是耳石颗粒脱离正常位置,当头部运动时这些颗粒在半规管内移动,刺激毛细胞产生异常神经信号。这种异常信号与视觉、本体感觉输入不匹配,导致大脑误判为身体在旋转。中老年女性、头部外伤史、长期缺钙者是该病高发人群。
需与梅尼埃病鉴别,后者除眩晕外还伴随耳鸣和听力下降;与前庭神经炎区别在于后者眩晕持续数天且无位置触发特征;中枢性眩晕如小脑梗死则常伴有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医生通过变位试验和眼震观察可明确诊断。
耳石复位治疗是首选方法,包括Epley手法、Semont手法等物理操作。顽固性病例可考虑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循环,或盐酸异丙嗪片缓解眩晕症状。日常应避免突然转头动作,睡眠时垫高枕头,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复发。
耳石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咖啡因摄入。眩晕发作期须防止跌倒,选择坐位缓慢改变体位。若症状反复或出现听力改变、持续头痛等警示症状,需及时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和影像学评估。适当进行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可促进前庭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