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皮肤黏膜感染的DNA病毒,主要分为HSV-1和HSV-2两种亚型。
单纯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初次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中。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150纳米,核心为线性双链DNA,外层包裹二十面体衣壳和脂质包膜。病毒通过包膜糖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完成入侵,感染后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HSV-1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常引起口唇疱疹。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导致生殖器疱疹。病毒可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侵入,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对热和消毒剂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即可灭活。
原发性感染常见于儿童,表现为牙龈口腔炎伴发热。复发感染以群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多出现在皮肤黏膜交界处。HSV-1好发于口周、鼻翼等部位,HSV-2多见于生殖器及肛周。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疱疹性角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典型病例可通过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培养、PCR检测和血清学检查。Tzanck试验可发现多核巨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能快速检测病毒抗原。IgM抗体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则表明既往感染。
急性期可使用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软膏等局部抗病毒药物。严重感染需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或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注射液。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患者皮损、不共用个人物品。孕妇分娩时若存在活动性生殖器疱疹,建议行剖宫产以减少新生儿感染风险。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复发期间应保证充足休息,减少紫外线照射等诱发因素。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赖氨酸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限制精氨酸含量高的坚果类食品。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或皮损持续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