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狭窄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性疾病、外伤、医源性损伤、肿瘤等因素引起。肛门狭窄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变细、肛门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梗阻。
先天性肛门狭窄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肛门直肠发育不全所致,多见于新生儿。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轻度狭窄可通过扩肛治疗改善,重度狭窄需手术矫正。
慢性肛周脓肿、肛瘘、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肛门狭窄。炎症反复发作可引起肛门周围组织纤维化,导致肛门管腔变窄。患者常伴有肛门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炎症,必要时行肛门成形术。
肛门部位受到外力撞击、撕裂伤或烧伤等外伤后,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导致肛门狭窄。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表现为排便疼痛、肛门紧缩感等症状。轻度狭窄可通过扩肛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松解瘢痕。
肛门手术如痔切除术、肛瘘手术后并发症可能导致肛门狭窄。手术操作不当或术后感染都可能引起肛门组织瘢痕形成。患者术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预防关键在于规范手术操作,发生后需及时行扩肛或整形手术。
肛门或直肠肿瘤压迫或浸润可导致肛门狭窄。患者除排便困难外,还可能伴有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通过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手术、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疗。
肛门狭窄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便秘,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出现排便困难加重、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患者需坚持肛门功能锻炼,防止再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