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线确实可能增加致癌风险,但具体风险与暴露剂量、时间和防护措施密切相关。低剂量短期接触通常不会致癌,长期或高剂量暴露则可能诱发白血病、甲状腺癌等疾病。放射线致癌机制主要与DNA损伤和细胞突变有关。
医疗诊断中的X光、CT等电离辐射检查属于可控的低剂量辐射,单次检查致癌概率极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公众年有效剂量限值为1毫西弗,医疗照射需遵循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职业暴露人员需佩戴剂量计并定期监测,确保年累积剂量不超过20毫西弗。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天然本底辐射(如宇宙射线、氡气)约占人体接受辐射总量的80%,这些辐射剂量通常不会构成显著致癌风险。
核事故或放疗患者可能接受超过1西弗的高剂量辐射,此时细胞修复机制会严重受损。广岛原子弹幸存者数据显示,接受1西弗以上辐射者白血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实体瘤风险增加40%。儿童甲状腺对辐射更敏感,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当地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50倍。接受胸部放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0年后乳腺癌风险可达普通人群的8倍。这类情况需通过屏蔽防护、减少暴露时间和服用辐射防护剂(如氨磷汀)来降低风险。
接触放射线后应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蔬菜水果摄入,有助于减轻氧化损伤。长期接触辐射的工作人员建议每年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和全血细胞检查。若出现持续乏力、异常出血或体表肿块应及时至肿瘤科就诊。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远离放射性污染区等措施预防辐射暴露,手机等非电离辐射设备尚未证实有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