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有疾病知识普及、药物治疗管理、关节功能锻炼、饮食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干预。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晨僵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具有诊断意义。疾病活动期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可导致关节畸形。患者需了解疾病不可根治但可控制的特点,避免听信偏方延误治疗。定期监测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有助于评估病情。
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如注射用依那西普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急性期应减少负重关节活动,缓解期需进行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推荐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每日进行手指操、踝泵运动等关节特异性训练。物理治疗可采用蜡疗、超声波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1小时需变换体位。
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橄榄油等抗炎食物摄入。适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贫血患者需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限制高嘌呤饮食以防痛风发作,肥胖患者需控制总热量摄入减轻关节负荷。
慢性病程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可参加病友互助小组获得社会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疾病应对方式,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练习可缓解疼痛带来的紧张感。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协助患者建立长期治疗信心。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建立规律作息,冬季注意关节保暖,使用辅助器具减轻关节负担。建议每3-6个月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估,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加重或新发关节症状时及时复诊。保持适度运动习惯的同时避免关节过度使用,戒烟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多数患者能达到临床缓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