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物理疗法主要包括体位引流、气道湿化、呼吸训练、胸部叩击和振动排痰等方式。咳嗽通常由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慢性气道疾病等因素引起,物理疗法能帮助缓解症状并促进痰液排出。
体位引流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从肺部排出。适用于支气管扩张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选择头低脚高位或侧卧位,每日进行2-3次,每次持续10-15分钟。操作时需避免饭后立即进行,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若出现头晕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
气道湿化通过吸入温热蒸汽或使用雾化器增加呼吸道湿度,稀释黏稠痰液。常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该方法对干燥环境诱发的咳嗽或喉部刺激症状效果显著,但需注意雾化器清洁以避免继发感染。
呼吸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能增强膈肌力量并改善通气效率。慢性咳嗽患者可通过缓慢深吸气后缩唇呼气,延长呼气时间至吸气时间的2-3倍,每日练习3组,每组10次。训练时需保持肩部放松,避免过度换气导致头晕。
胸部叩击通过手掌空心拍打胸壁产生震动,促使支气管分泌物松动。操作时避开脊柱和胸骨,从肺底部向肺尖部有节律地叩击,每侧肺部3-5分钟。适用于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的患者,但禁用于肋骨骨折、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骨质疏松者。
振动排痰采用高频振动装置或手法振动辅助痰液移动,常与体位引流联合使用。机械振动频率通常设定为10-30Hz,作用于胸壁外侧,每次治疗10-15分钟。对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咳嗽无力效果较好,操作时需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强度。
实施物理疗法期间应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40%-60%,定期开窗通风。若咳嗽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发热、咯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肺炎、肺结核等疾病。慢性咳嗽患者可记录症状变化规律,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