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护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主要包括评估痰液性状、选择合适吸痰管、控制负压吸引强度、规范吸痰操作流程、观察并发症等步骤。吸痰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气道损伤、感染或低氧血症。
吸痰前需观察痰液颜色、黏稠度和量。黄色脓性痰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需留取标本送检;稀薄泡沫痰可能为肺水肿表现。听诊肺部湿啰音可辅助判断痰液积聚部位。评估结果决定吸痰频率和方式,痰液黏稠者可先进行气道湿化。
选用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1/2的硅胶吸痰管,成人常用12-14Fr规格。一次性无菌吸痰包应含无菌手套、生理盐水、收集容器。负压吸引器压力调节至80-120mmHg,儿童调至60-100mmHg。备好简易呼吸气囊以防突发低氧血症。
吸引时间单次不超过15秒,两次操作间隔2分钟以上。旋转退出吸痰管时持续负压,避免上下提插造成黏膜损伤。血氧饱和度低于90%需暂停操作并给氧。吸引前后各给予100%氧气吸入1-2分钟,预防缺氧性损伤。
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非接触式插入至有阻力后回抽1cm再吸引。禁止带负压插入导管。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时须更换新吸痰管。记录痰量时需扣除冲洗液体积。操作前后需进行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有无气道出血、黏膜损伤或支气管痉挛。心率增快超过20次/分或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需停止操作。定期检查气管切开处皮肤状况,出现红肿渗液需警惕切口感染。长期吸痰者需监测电解质,过度吸引可能导致低钾血症。
气管切开病人需保持病室温度22-24℃、湿度60-70%,每日饮水1500-2000ml稀释痰液。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痰液黏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家属应学习正确吸痰手法,避免使用家庭制氧设备直接吹入气道。出院前需接受完整的气道护理培训,掌握紧急情况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