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概率主要与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职业暴露等因素有关,日常无保护性行为或共用针具等行为可能显著增加风险。
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通过黏膜破损进入人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风险,暴露后72小时内可遵医嘱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拉米夫定等阻断药物。
共用注射器或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可能感染。医疗机构需严格筛查血制品,接触污染血液后应立即用碘伏消毒,并评估使用多替拉韦钠等抗病毒药物的必要性。
感染者妊娠期间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传播。规范服用齐多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可降低垂直传播概率至2%以下,建议避免母乳喂养。
医务人员针刺伤等意外接触存在感染可能。应立即挤压伤口并流动水冲洗,2小时内开始使用拉替拉韦钾等预防方案,持续用药28天。
避免高危行为是预防关键,发生暴露后应及时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风险评估和阻断治疗,日常保持单一性伴侣并使用安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