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无典型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阶段,可分为早期隐性梅毒感染和晚期隐性梅毒感染两类,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发现。
感染后2年内无症状,血清学检测呈反应性,具有传染性。可能与不安全性行为、母婴垂直传播等因素有关,需规范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进行治疗。
感染超过2年无临床表现,血清学持续阳性,传染性降低。可能与免疫抑制、治疗不彻底有关,可能伴随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需进行脑脊液检查并延长青霉素疗程。
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和特异性抗体试验均呈阳性,但需注意生物学假阳性可能。检测方法包括RPR、TPPA等,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孕妇、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人群应定期筛查。确诊后需进行性伴通知和共同治疗,避免重复感染。
隐性梅毒患者应避免饮酒和熬夜,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直至转阴,治疗期间禁止无保护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