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不属于过敏反应,而是婴儿对母乳中乳糖或其他成分的暂时性不耐受表现。母乳性腹泻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可能与母乳成分变化、婴儿肠道发育不成熟、喂养方式不当、继发乳糖酶缺乏等因素有关。
母亲饮食中高脂肪或刺激性食物可能改变母乳成分,导致婴儿胃肠不适。建议母亲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油腻及辛辣食物摄入。
新生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可能出现生理性腹泻。家长需注意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通常随月龄增长可自行缓解。
过度喂养或喂养间隔过短可能导致消化负担加重。家长应建立规律喂养节奏,哺乳后竖抱拍嗝,避免快速切换两侧乳房哺乳。
严重腹泻可能损伤肠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可遵医嘱使用乳糖酶补充剂(如乳糖酶颗粒)、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或蒙脱石散等药物辅助治疗。
若腹泻伴随血便、持续哭闹或体重不增,需及时就医排除牛奶蛋白过敏等疾病。哺乳期母亲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