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瘘管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听力障碍、反复流脓及罕见的面神经损伤,轻度表现为皮肤小孔渗液,严重时可导致耳周脓肿或蜂窝织炎。
耳瘘管先天畸形易藏匿细菌,引发红肿疼痛,需每日消毒并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碘伏溶液,严重感染时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继发感染可能波及中耳结构,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需通过耳内镜清理分泌物,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氢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或硼酸酒精溶液。
瘘管上皮持续分泌导致慢性炎症,表现为黄色脓液渗出,急性期需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罗红霉素分散片或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控制感染。
深部瘘管可能压迫面神经分支,罕见出现口角歪斜,需影像学评估后行瘘管切除术或面神经减压术。
保持耳部干燥清洁,避免挤压瘘管,出现发热或剧烈疼痛应及时耳鼻喉科就诊,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检查耳后皮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