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瘘通常无法自愈,多数需要医疗干预。肛瘘的形成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感染、局部创伤、免疫异常等原因有关。
部分患儿存在肛门腺体发育异常,导致腺体分泌物排泄不畅,容易继发感染形成肛瘘。家长需观察患儿肛门周围是否有红肿或分泌物,及时就医评估。
肛周脓肿破溃后未彻底治愈可能发展为肛瘘,常见于细菌感染。患儿可能出现发热、肛门疼痛等症状,家长需保持局部清洁并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
尿布摩擦或护理不当可能导致肛周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形成瘘管。家长需选择柔软透气的尿布,排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肛门。
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更易发生肛周感染,可能伴随腹泻、体重不增等症状。需完善免疫检查,必要时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匹多莫德。
建议家长定期检查患儿肛周情况,避免用力擦拭,出现异常及时至小儿外科就诊,多数患儿通过挂线疗法或瘘管切除术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