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眼袋小颗粒可能由脂肪粒、汗管瘤、粟丘疹、睑腺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治疗或专业处理等方式改善。
脂肪粒是皮肤角质堆积形成的白色小颗粒,与过度使用油腻护肤品或清洁不当有关。建议更换清爽护肤品,避免自行挤压,可遵医嘱使用维A酸乳膏、水杨酸软膏或金霉素眼膏。
汗管瘤是汗腺导管良性增生所致,表现为肤色或淡黄色小丘疹,与内分泌因素相关。通常无须治疗,若影响美观可通过激光或电灼去除,常用药物包括咪喹莫特乳膏、氟尿嘧啶软膏。
粟丘疹为表皮囊肿,内含角蛋白,多因皮肤微小创伤导致。保持局部清洁后可自行消退,顽固性颗粒可由医生用无菌针头挑除,可选外用药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凝胶。
睑腺炎是睫毛根部腺体感染引发的红肿颗粒,常伴疼痛化脓。早期可热敷缓解,严重时需使用抗生素眼膏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日常注意眼部清洁,避免揉眼或使用过期化妆品,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