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青少年发育迟缓可能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内分泌异常引起,通常表现为身高增长缓慢、第二性征延迟出现、骨龄落后或肌肉量不足等症状。
家族性矮小或体质性青春期延迟可能导致发育迟缓,建议家长监测生长曲线,若骨龄落后明显可考虑生长激素评估,相关药物包括重组人生长激素、蛋白同化制剂、锌制剂。
长期蛋白质或微量元素缺乏会影响生长发育,家长需保证膳食均衡,增加牛奶、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钙剂、复合维生素。
先天性心脏病或慢性肾病可能干扰生长发育,通常伴随乏力、食欲减退,需治疗原发病,药物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左甲状腺素钠、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缺乏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骨龄延迟,表现为面部幼稚、声音尖细,需内分泌科评估,药物包括左旋甲状腺素、睾酮制剂、芳香化酶抑制剂。
建议定期测量身高体重,保证每日1小时户外运动,若14岁后仍无睾丸增大等第二性征需尽早就诊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