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淋巴水肿可能由感染、肿瘤治疗损伤、创伤、寄生虫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丝虫病或反复蜂窝织炎可能导致淋巴管阻塞,表现为肢体不对称肿胀。需针对病原体使用乙胺嗪、阿苯达唑等抗寄生虫药,合并细菌感染时联用头孢克肟。
乳腺癌根治术或盆腔放疗可能破坏淋巴结结构,通常伴随皮肤纤维化。早期可通过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配合地奥司明改善淋巴回流。
严重烧伤或外科手术可能直接损伤淋巴管网络,常见术后伤口渗液。急性期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慢性期使用羟苯磺酸钙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班氏丝虫感染引发淋巴管炎时可导致象皮肿,多伴发热寒战。吡喹酮联合利尿剂螺内酯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淋巴静脉吻合术。
建议控制钠盐摄入并穿戴医用压力袜,每日进行抬肢运动促进淋巴回流,出现皮肤破溃时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