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便秘、慢性炎症刺激、胆汁酸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肠镜下切除、药物控制、饮食调整等方式干预。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导致结肠黏膜异常增生。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肠镜检查,必要时使用塞来昔布等环氧酶抑制剂延缓息肉生长。
粪便滞留增加肠道黏膜与毒素接触时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必要时短期使用乳果糖等渗透性泻药。
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持续损伤肠黏膜。需控制原发病活动期,可使用美沙拉嗪等氨基水杨酸制剂,肠镜监测息肉癌变风险。
次级胆汁酸刺激肠上皮细胞增殖。调整低脂饮食结构,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胆汁酸成分,合并胆囊疾病需同步治疗。
日常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保持规律排便习惯,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