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上长肉痣可能与遗传因素、局部摩擦刺激、内分泌变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柔软凸起的色素性皮损。
部分肉痣具有家族聚集性,父母携带显性基因可能遗传给后代。若无不适可观察,影响美观时可选择激光或手术切除,相关药物包括维A酸乳膏、氟尿嘧啶软膏、咪喹莫特乳膏。
长期佩戴耳饰或抓挠刺激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增生。减少机械刺激后部分肉痣可能缩小,必要时可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他克莫司软膏、卡泊三醇软膏缓解炎症。
妊娠期或青春期激素波动可能诱发痣细胞活跃。通常分娩或发育稳定后减轻,伴随瘙痒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表皮疣状增生。表现为表面粗糙的肉色丘疹,需通过冷冻或电灼治疗,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凝胶、鬼臼毒素酊、西多福韦软膏。
日常应避免抠抓肉痣,观察其大小颜色变化,若出现破溃出血或短期内增大需及时就诊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