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可以通过寒颤产热,但寒颤产热并非主要方式,主要通过非寒颤产热维持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主要有非寒颤产热、寒颤产热、环境温度适应、皮下脂肪保温等。
新生儿主要通过棕色脂肪组织分解产热,该过程不依赖肌肉收缩,是新生儿最重要的产热方式。
足月新生儿具备寒颤反应能力,但肌肉量少且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寒颤产热效率较低,多在严重低温时出现。
通过血管舒缩调节散热,寒冷时收缩体表血管减少热量流失,该能力随日龄增长逐渐增强。
皮下脂肪层可减少热量散失,早产儿因脂肪储备不足更易出现低体温,需加强保暖措施。
建议保持新生儿环境温度在24-26℃,避免包裹过厚导致过热,定期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持续低温或发热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