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质疏松可通过营养补充、适度运动、药物治疗、病因干预等方式改善。骨质疏松可能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疾病、遗传代谢病等因素引起。
家长需保证每日钙摄入量达标,2-4岁儿童需600mg/天,4-10岁需800mg/天。建议通过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碳酸钙D3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钙剂。
家长应鼓励孩子每日进行30分钟负重运动,如跳绳、慢跑等。运动可刺激骨形成,但需避免剧烈碰撞类活动。卧床患儿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
对于病理性骨质疏松,医生可能开具阿仑膦酸钠口服溶液、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或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促进骨形成。家长须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监测骨密度。
继发性骨质疏松需治疗原发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需使用甲巯咪唑,肾病综合征患儿需调整糖皮质激素用量。遗传性成骨不全患儿需进行多学科综合管理。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儿童身高增长曲线,避免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每日保证充足日照时间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