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发热是中医术语,指因阳气不足导致虚热内生的病理状态,其机理主要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虚阳外浮、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长期劳累或久病耗伤阳气,导致温煦功能减退,机体失于推动而出现低热、畏寒等症状。治疗需温补阳气,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药物。
体内阴寒过盛逼迫虚阳外越,表现为发热但喜暖恶寒。可能与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关,需温阳散寒,可用四逆汤、真武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方剂。
下焦阳气不足导致虚阳浮越于上,常见潮热颧红伴四肢不温。多与肾阳虚相关,需引火归元,建议使用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黑锡丹等药物。
脾肾阳虚导致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可能伴随腹泻、水肿等症状。需调和脏腑功能,可选用理中汤、附子粳米汤、黄芪建中汤等方剂调理。
日常应注意保暖避寒,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生姜、韭菜等温补食材,避免过度劳累,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建议及时就医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