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与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区别包括病原体类型、症状特点、传播途径及治疗方式,常见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与沙门菌、大肠杆菌等。
病毒性胃肠炎多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起;细菌性胃肠炎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志贺菌、大肠杆菌,部分病例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相关。
病毒性感染以水样腹泻为主,多伴低热和呕吐;细菌性感染常见黏液脓血便,高热和腹痛更显著,部分患者出现里急后重感。
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及气溶胶传播,传染性强;细菌多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常见于进食未煮熟肉类或变质乳制品后发病。
病毒性以补液和对症为主,可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细菌性需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重症需静脉补液。
两类胃肠炎均需注意预防脱水,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出现持续发热或血便应及时就医,日常需加强饮食卫生与手部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