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内陷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恢复,具体恢复情况与鼓膜内陷程度、病因以及是否及时干预等因素有关。
由感冒或气压变化引起的短暂性鼓膜内陷,通常无须特殊治疗,通过吞咽、打哈欠等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1-2周可自行复位。
急性中耳炎引发的鼓膜内陷需控制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氧氟沙星滴耳液,炎症消退后鼓膜多能逐渐恢复。
慢性鼻炎或腺样体肥大会持续影响咽鼓管通气,需通过鼻用激素喷雾或咽鼓管吹张治疗,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切除腺样体。
先天性咽鼓管狭窄或外伤后瘢痕粘连导致的顽固性内陷,可能需鼓膜置管术或鼓室成形术干预,完全自愈概率较低。
日常可咀嚼口香糖帮助咽鼓管开放,避免用力擤鼻,若伴随听力下降或耳闷胀感持续超过2周,建议耳鼻喉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