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传播的乙肝携带者通常由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宫内感染、哺乳传播、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疫苗接种、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导致感染,建议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病毒传播。
孕期胎盘屏障受损导致病毒经胎盘传播,需在孕晚期进行HBV-DNA载量监测,高载量孕妇可遵医嘱使用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降低传播风险。
母乳中含有微量乙肝病毒,但乳头皲裂或婴儿口腔破损时感染风险增加,若母亲HBV-DNA阳性且载量较高,建议暂停母乳喂养。
部分人群存在HLA-DQ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因素,导致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清除能力较弱,此类携带者需每3-6个月检测肝功能及病毒复制指标。
携带者应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保持均衡饮食,定期复查乙肝两对半和肝脏超声,育龄期女性孕前需进行专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