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洞流脓可能由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外伤刺激、局部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抗过敏处理、外科引流等方式治疗。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酒精每日消毒流脓部位,避免抓挠或挤压,保持耳部干燥清洁。
细菌感染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关,表现为红肿热痛,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胶囊等。
金属过敏可能导致耳洞周围皮炎性渗出,需更换为医用钛合金饰品,并短期使用地奈德乳膏或口服氯雷他定片。
形成脓肿时需由医生进行切开引流,术后配合红光照射促进愈合,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
治疗期间避免游泳、汗液浸渍,选择透气耳饰,出现发热或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