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耳鼻喉科 > 其它科室 > 其它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4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急性淋巴管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局部护理、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对症支持等方式治疗。急性淋巴管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皮肤破损、免疫力低下、淋巴回流障碍、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急性淋巴管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头孢呋辛酯片对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敏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可对抗产酶菌,左氧氟沙星片适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感染局部需保持清洁干燥,可用碘伏溶液消毒后覆盖无菌敷料。每日更换敷料,观察红肿热痛是否扩大。避免挤压或搔抓患处,防止感染扩散。若形成脓肿需由医生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后配合抗生素纱布填塞。
急性期过后可采用超短波治疗促进炎症吸收,每日照射15分钟。红肿明显时可抬高患肢,用硫酸镁溶液湿敷减轻肿胀。恢复期进行淋巴引流按摩,从远端向近心端轻柔推按,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帮助改善淋巴回流。
当形成脓肿或坏死组织时需手术清创,清除化脓灶和坏死组织。严重淋巴管阻塞可能需淋巴管吻合术重建回流通道。术后需持续抗生素治疗,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血糖以促进创面修复。
发热患者可物理降温,超过38.5℃时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疼痛明显可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镇痛。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增强免疫力。慢性淋巴水肿患者需长期穿戴弹力袜预防复发。
急性淋巴管炎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和昆虫叮咬。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增强体质锻炼。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限制高盐食物减轻水肿。出现红线蔓延、高热寒战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防止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治愈后需定期复查淋巴功能,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中医可以作为一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但无法替代胰岛素治疗。一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治疗主要通过调节体质、缓解症状和延缓并发症发挥作用。
中医认为一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病机与肺燥、胃热、肾虚相关。通过辨证施治,使用益气养阴、清热润燥类中药如消渴方、六味地黄丸等,可能帮助改善口渴多饮、乏力等症状。针灸疗法选取胰俞、脾俞等穴位,或有助于调节糖代谢。部分研究显示,中药成分如黄芪多糖、黄连素等可能对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作用。
但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中医不能改变胰岛素依赖的病理基础。自行停用胰岛素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等危重情况。中药与胰岛素联用时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风险。部分宣称能根治的中医偏方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延误规范治疗。
建议患者在规范使用胰岛素基础上,选择正规中医院就诊。治疗期间保持血糖监测记录,避免服用成分不明的中药制剂。饮食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配合适量运动。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并发症筛查,中西医治疗方案需由内分泌科医生与中医师共同评估调整。
治疗肠粘连的中药方剂主要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等,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适用于热结便秘型肠粘连。该方剂能泻热通便、行气导滞,缓解腹胀腹痛症状。肠粘连患者若出现腹部硬满拒按、潮热谵语等阳明腑实证时适用。使用期间需观察排便情况,避免长期服用导致电解质紊乱。
小承气汤包含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主治痞满燥实较轻的肠粘连。相比大承气汤去除了芒硝,泻下作用较缓和,适合年老体弱患者。能改善术后肠粘连引起的轻度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腹胀嗳气、排便不畅等。服用期间应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桃核承气汤由桃仁、桂枝、大黄等药物配伍,适用于瘀热互结型肠粘连。方中桃仁活血祛瘀,桂枝温通经脉,配合大黄攻下瘀热。对于腹腔手术后伴有瘀血内停、少腹急结的肠粘连效果较好。使用期间需注意监测凝血功能,孕妇禁用。
大黄牡丹汤主要含大黄、牡丹皮等成分,针对湿热瘀阻型肠粘连。具有泻热逐瘀、凉血解毒功效,适用于合并局部炎症的肠粘连患者。常见表现为右下腹压痛、发热口渴等症状。该方剂不宜与抗生素同服,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皮等组成,适用于气滞血瘀型慢性肠粘连。能温经通络、化瘀消癥,改善长期腹部隐痛、包块形成等情况。该成药作用温和,可长期调理,但阴虚火旺者慎用。建议配合红外线理疗增强疗效。
肠粘连患者使用中药方剂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可适量食用山楂、陈皮等具有理气消食功效的药膳。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10-15分钟,配合缓步行走促进肠蠕动。若出现剧烈腹痛、呕吐或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就医。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粘连程度变化。
肠系膜淋巴结症状主要包括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能伴随压痛。腹痛可能与肠道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有关,炎症刺激周围神经导致疼痛。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痛通常可自行缓解,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腹痛的频率和程度,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症状。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常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之间,可能伴随寒战、乏力。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3-5天,细菌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家长需保持患儿充足休息,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恶心呕吐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伴随症状,可能由炎症刺激胃肠黏膜或肠道功能紊乱引起。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病毒感染引起的呕吐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头孢呋辛酯片等。家长需少量多次给患儿喂食清淡流质食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可能与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有关。长期食欲不振可影响营养摄入,导致体重下降。病毒感染引起的食欲减退通常随病情好转而恢复,细菌感染需控制感染源。可遵医嘱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准备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少量多餐喂养。
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稀薄,可能伴随轻微腹痛。腹泻可能与肠道炎症反应或继发肠道菌群失调有关。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通常3-5天可自愈,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缓解症状。家长需注意补充电解质,预防脱水,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食物刺激肠道。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米粥、面条、蒸蛋等,少量多餐。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或掩盖病情。
治疗脚气的中药方剂主要有苦参汤、黄柏散、白鲜皮洗剂、土茯苓汤、枯矾散等。脚气多由湿热下注、真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足部瘙痒、脱皮、水疱等症状,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
苦参汤以苦参为主药,配伍黄柏、地肤子等,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苦参所含苦参碱能抑制真菌生长,适用于湿热型脚气,表现为足部潮红、糜烂渗液。使用时将药材煮沸后熏洗患处,每日1-2次。皮肤破损者慎用,避免刺激加重。
黄柏散由黄柏、黄连、冰片等组成,可清热解毒、收敛燥湿。黄柏中的小檗碱对红色毛癣菌等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适用于渗出明显的脚气。研末后以麻油调敷患处或煎汤外洗,孕妇及过敏体质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白鲜皮配伍蛇床子、花椒等煎煮外洗,能祛风除湿、杀菌止痒。白鲜皮中的白鲜碱可破坏真菌细胞膜,对鳞屑角化型脚气效果显著。使用时需避免药液进入眼鼻,用药期间忌食辛辣发物,出现皮肤灼热感应立即停用。
土茯苓汤含土茯苓、金银花等成分,擅长利湿解毒、消肿止痛。土茯苓多糖可调节局部免疫,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脚气。内服配合外洗可增强疗效,脾胃虚寒者应减量使用,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枯矾散以枯矾为主,辅以硫黄、雄黄等矿物药,具有强力收敛、杀癣抑菌作用。对顽固性脚气伴厚皮皲裂者效果较好,但刺激性较强,不可长期连续使用。用药后需保持足部干燥,过敏体质及儿童须在医师监督下使用。
使用中药治疗脚气期间,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透气鞋袜并定期煮沸消毒。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浴具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少食海鲜、牛羊肉等发物。若用药2周未改善或出现红肿化脓,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慢性脚气患者可配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