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皮肤发黄伴有水珠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主要与局部温度升高、代谢加速、角质层水分蒸发、灸后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艾灸时局部温度升高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表面可能出现淡黄色泽,伴随少量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珠,无须特殊处理。
艾热刺激加速局部新陈代谢,汗腺分泌增多与皮脂混合后可能呈现淡黄色,可用温水轻柔清洁避免用力擦拭。
高温使角质层细胞脱水皱缩,反光折射可能造成视觉上的发黄感,通常24小时内会自行恢复。
艾条距离过近或单部位灸治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异常发黄,需调整艾条高度至3-5厘米,单穴灸治不超过15分钟。
建议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穿着宽松棉质衣物,若出现持续红肿、灼痛或黄色分泌物增多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