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一种以皮肤或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否严重需根据具体类型判断。过敏性紫癜多数预后良好,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伴随内脏出血风险。紫癜可能与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分布的紫红色皮疹,可能伴有关节肿痛或腹痛。这类紫癜多由感染、食物过敏诱发,病程具有自限性,皮肤出血点通常在1-2周内消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脏损害,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但多数通过休息和抗过敏治疗可缓解。治疗上可选用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片等药物,严重时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引发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需警惕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这类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与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有关,后者可能由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导致。急性发作时可见全身密集出血点、鼻衄或牙龈出血。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免疫球蛋白注射、血小板输注或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方案,慢性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
紫癜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选择柔软衣物减少皮肤摩擦。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已知过敏食物。观察出血点变化情况,记录新发皮疹部位、大小及伴随症状。出现呕血、黑便、血尿或持续头痛时须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尿常规,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⁹/L时需卧床休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洗澡水温不宜过高,禁用硬质毛巾用力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