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症状。尿崩症通常由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药物因素、妊娠期暂时性尿崩症等原因引起。
中枢性尿崩症常用去氨加压素、鞣酸加压素等抗利尿激素替代药物,肾性尿崩症可使用氢氯噻嗪、吲哚美辛等药物改善肾小管功能,需严格监测电解质平衡。
继发于肿瘤或感染的中枢性尿崩症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可能与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炎等因素有关,常伴随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
保持规律饮水避免脱水,限制高盐高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随身携带饮水记录排尿量,注意预防低钾血症等并发症。
垂体瘤压迫导致的尿崩症可能需经鼻蝶窦手术切除,下丘脑病变引起者少数需神经外科干预,术后需长期随访激素水平。
患者应每日监测尿量及体重变化,外出携带疾病说明卡,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