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减退等,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药物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应激反应、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
腹痛是胃肠炎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中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可能与炎症刺激胃肠黏膜有关。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若持续加重需警惕肠梗阻等并发症。细菌性胃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消旋山莨菪碱片等药物。
腹泻多呈水样便或稀糊便,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严重时可导致脱水。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需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电解质紊乱。感染性腹泻可选用盐酸小檗碱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等调节肠道菌群。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伴随反酸嗳气时需考虑反流性食管炎。轻度呕吐可少量饮用淡盐水,频繁呕吐需静脉补液。甲氧氯普胺片、多潘立酮片、盐酸昂丹司琼片等止吐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细菌性胃肠炎可能出现38℃以上高热,可配合物理降温。儿童发热超过38.5℃需及时就医,避免热性惊厥。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布洛芬混悬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退热药不可超量服用。
炎症期应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低脂少渣半流食。慢性胃肠炎患者可补充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肠溶胶囊、酪酸梭菌活菌散等助消化药物。长期营养不良需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胃肠炎恢复期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急性期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毫升以上,可适量饮用淡绿茶或焦米汤。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慢性胃肠炎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