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足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可通过一般治疗、皮肤护理、口腔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儿童口足病可能与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关,常表现为手/足/口腔疱疹、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疱疹结痂,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通风,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玩具及家具。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退热,出现脱水症状需口服补液盐Ⅲ维持水盐平衡。家长需每日监测患儿体温及精神状态。
疱疹未破溃时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破溃后改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疱疹结痂后自然脱落,家长不可强行撕除痂皮。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清洁口腔,溃疡面可喷涂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疼痛。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严重拒食患儿可短期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后进食。
重症病例需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合并脑炎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利巴韦林颗粒可用于抑制病毒复制,但需在发病24-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家长不可自行给患儿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疱疹病毒药物。
发热期可采用温水擦浴辅助降温,禁止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口腔溃疡疼痛明显时,可用冷藏后的蒙脱石散混悬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恢复期出现指甲脱落属正常现象,无须特殊处理,新甲通常在2-3个月内再生。
患儿饮食应提供高蛋白的鸡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恢复期可适量增加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患病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处,家庭成员需用含醇手消毒剂规范洗手。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家长应立即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