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夜间发热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幼儿急疹、尿路感染等疾病,可能与体温调节节律、感染因素、环境温度及免疫反应有关。
人体体温下午至夜间自然升高,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轻微感染即可放大这种波动。建议家长保持室温22-24℃,使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
病原体繁殖多在夜间活跃,病毒毒素刺激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夜间盖被过多阻碍散热,可能造成"捂热综合征"。家长应选择透气棉质睡衣,避免过度包裹,发热期间每2小时检查一次孩子背部是否潮湿。
中耳炎、尿路感染等隐匿性疾病常在夜间症状明显,可能与卧位时局部充血有关。如伴随耳痛、尿频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建议记录发热日记包括体温曲线、伴随症状和用药情况,发热超过72小时或出现抽搐、皮疹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儿科急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