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掏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消毒处理、局部用药、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出血通常由外力损伤、外耳道炎症、鼓膜穿孔、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立即用无菌棉球轻压出血部位5-10分钟,避免继续掏挖。生理性损伤出血多能自行停止,无须特殊处理。
使用碘伏溶液清洁外耳道,预防细菌感染。若伴随外耳道炎性红肿,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
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制剂。鼓膜穿孔者禁用滴耳液,需用红霉素软膏外涂。
出血后72小时内避免耳部进水,凝血功能异常者需排查血小板减少症等病因,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
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反复出血或伴听力下降需耳鼻喉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