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滴虫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共用餐具传播、接吻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该病由阴道毛滴虫口腔亚型寄生引起,需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
接触感染者唾液可能造成传播,建议避免共用水杯或牙刷。感染者可能出现口腔黏膜充血、白色伪膜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含片、替硝唑胶囊、奥硝唑分散片治疗。
未消毒餐具可能残留病原体,集体用餐时需注意分餐制。典型症状包括舌苔增厚和口臭,临床常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口腔含漱)、克林霉素凝胶、聚维酮碘溶液局部处理。
直接黏膜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急性期应暂停亲密行为。可能伴随牙龈出血和灼痛感,需配合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制霉菌素片、西吡氯铵含片控制感染。
分娩过程中可能经产道感染新生儿,孕妇需产前筛查治疗。婴儿表现为拒食和口腔白斑,儿科常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碳酸氢钠溶液、克霉唑口腔药膜。
患者应单独使用餐具并煮沸消毒,治疗期间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家庭成员建议同步检查以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