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减少症通常可以治愈,治疗方法包括免疫调节、药物干预、病因治疗及输血支持,预后与病因类型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占儿童病例多数,可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功能。典型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0×10⁹/L。
严重病例需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泊帕,或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家长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出血征兆。
继发于病毒感染的血小板减少多呈自限性,骨髓抑制性疾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建议家长记录出血症状变化,避免患儿剧烈运动。
急性出血或血小板<10×10⁹/L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输血后需监测是否出现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
日常需避免磕碰损伤,选择软毛牙刷,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后6-12个月内血小板可恢复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