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磨出水泡可通过保护创面、消毒处理、药物辅助、就医处理等方式应对。水泡通常由摩擦刺激、高温烫伤、过敏反应、感染等因素引起。
避免继续摩擦或挤压水泡,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生理性摩擦引起的水泡可等待自行吸收,无须刺破。
若水泡破损,用碘伏或生理盐水清洁创面。继发感染风险较高时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
疼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局部红肿可用地塞米松软膏,过敏因素导致的可口服氯雷他定片。
水泡面积过大、伴随发热或脓性分泌物时需就医。可能与糖尿病足、带状疱疹等病理性因素有关,表现为创面愈合延迟或神经痛等症状。
恢复期保持手部干燥清洁,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