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乙状结肠息肉通常由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高脂低纤维饮食、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直径超过5毫米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操作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
伴有肠道炎症时可使用美沙拉嗪缓释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需配合肠镜随访观察息肉变化。
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日补充30克膳食纤维,适量进食西蓝花、苹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
单发小息肉建议1-3年复查肠镜,有家族史或多发息肉者需6-12个月复查,复查频率根据病理结果动态调整。
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及辛辣刺激饮食,保持每日规律排便习惯,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结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