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肠套叠(肠套叠)

肠套叠

肠套叠概述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全腹
  • 应该挂什么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肛肠科、中医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结肠黑变病、急性腹痛、急性便秘、便血、腹部肿块、肠套叠、肠管变形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胃肠道B超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无人群限制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齐兴四

Q: 肠套叠会自己好吗

A:

肠套叠通常不会自愈,属于需要紧急处理的急腹症,常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便。

1、病因机制

肠套叠多与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有关,婴幼儿因回盲部系膜未固定更易发生,可能伴随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病毒感染。

2、典型症状

突发间歇性哭闹、屈膝缩腹姿势是婴幼儿特征表现,进展期出现胆汁性呕吐,48小时后可能排出血便。

3、诊断方法

腹部超声可见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空气灌肠既是诊断手段也是治疗方式,需在发病24小时内实施效果最佳。

4、治疗原则

发病初期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或出现肠坏死需紧急手术,延迟处理可能导致肠穿孔或感染性休克。

发现疑似症状应立即禁食并送医,避免自行按摩腹部或服用止痛药物,术后需逐步恢复流质饮食并观察排便情况。

高彦江

Q: 肠套叠注意事项有什么

A:

肠套叠注意事项主要有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观察症状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1、及时就医

肠套叠属于急腹症,发病后6小时内为黄金救治期,家长发现患儿突发阵发性哭闹、呕吐或果酱样大便时,须立即前往小儿外科急诊。

2、避免自行处理

禁止按摩腹部或使用泻药,错误操作可能导致肠管坏死。家长需保持患儿平卧位,转运过程中避免剧烈颠簸。

3、观察症状变化

记录呕吐频率、粪便性状及腹痛间隔时间,家长需测量患儿体温,出现高热或意识模糊提示病情恶化。

4、调整饮食结构

确诊后初期需禁食,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米汤、蒸蛋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纤维蔬菜水果刺激肠管。

术后需遵医嘱进行腹部理疗,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复发情况,婴幼儿添加辅食应遵循由稀到稠原则。

高彦江

Q: 肠套叠怎么治比较好

A:

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肠套叠通常由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息肉、病毒感染、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原因引起。

1、空气灌肠复位

适用于早期发现的单纯性肠套叠,通过肛门注入气体使套叠肠管复位,成功率较高且创伤小。

2、手术复位

当灌肠复位失败或出现肠坏死时需开腹手术,手法复位后需观察肠管血运,必要时切除坏死肠段。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山莨菪碱缓解肠道痉挛,头孢曲松预防感染,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饮食调整

复位后初期进食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

婴幼儿肠套叠易复发,家长需密切观察腹痛、血便等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日常注意科学喂养和腹部保暖。

高彦江

Q: 肠套叠一般怎么治疗

A:

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肠套叠通常由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息肉、肠道感染、先天性解剖异常等原因引起。

1、空气灌肠复位

适用于早期发现的单纯性肠套叠,通过肛门注入气体使套叠肠管复位,治疗过程中需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复位失败需立即转手术治疗。

2、手术复位

适用于复杂型或灌肠复位失败的病例,开腹或腹腔镜下手法复位肠管,合并肠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并行肠吻合术,术后需禁食胃肠减压。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山莨菪碱缓解肠痉挛,头孢曲松钠控制感染,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用药期间需观察腹胀及排便情况。

4、饮食调整

复位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选择米汤、蒸蛋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纤维及产气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

患儿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呕吐、血便等症状需及时返院检查。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